学院动态

  • 为落实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工作部署,全面掌握研究生学习生活动态,持续强化教学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25年11月5日上午,我院在西太湖校区立功楼402报告厅召开本学期研究生期中恳谈会。研究生督导杨长春、学院党委书记吴青玲、副院长徐权、研究生辅导员姜陈波、研究生教学秘书周婷及各年级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徐权主持会议。徐权向大家介绍了参加恳谈会的各位老师,并简单说明了此次恳谈会的流程。各班级代表结合自身科研攻关、课程学习、生活保障等实际情况,围绕实验设备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积极发言,客观反映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建议。吴青玲对研究生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表示将梳理相关建议,在后续工作中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力求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杨长春做总结讲话,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研究生要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科学规划学术道路与未来发展方向;二是研究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深耕专业,锤炼优势,筑牢就业核心竞争力;三是研究生要增强攻坚意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本次期中恳谈会搭建了学院与研究生高效沟通的平台,不仅让学院精准掌握了本学期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与核心诉求,更拉近了师生距离、凝聚了育
  •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常州大学主办,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东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东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创办的“第十八届复杂系统及未来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IWCFTA 2025) ”在常州举行。会议由常州大学王诤微电子学院包伯成教授团队具体筹办。欧洲科学院院士、大会荣誉主席、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教授,大会荣誉主席东北大学朱志良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李玉霞教授,大会特邀报告专家香港城市大学Chi K. Michael Tse教授、奥克兰大学Neil G. R. Broderick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曾志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王中锐教授等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光义教授、山东大学刘树堂教授、中南大学孙克辉教授等13位专委会委员共同参会。协办单位江苏理工学院人事处处长俞洋教授,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毛国勇教授参加会议。常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群教授出席会议,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包伯成教授、报告嘉宾陈墨教授,学院党政负责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89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和在校研究生,其中包括15所985高校以及59所211院校,充分彰显了
  • 2025年10月31日—11月3日备受青年群体关注的第十九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盛大开幕。本届“人工智能+”专项赛参赛作品达1.8万件,共有643件作品参加 “人工智能+”专项赛终审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我院参赛项目《高精度晶圆瑕疵智能速检系统》项目团队荣获国赛一等奖! 在筹备赛事的过程中,学校团委、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指导老师李晟、韩福东、殷嘉蔓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反复指导、不断打磨作品,为项目提供充分帮助与支持。团队成员谷媛媛、朱雅文、唐鹏、唐箭、邓欣宜、王鹤逸、耿金润、屠浩、郭晚秋、孙昊成合作密切,认真打磨项目,积极备赛,取得了优秀成绩。 学院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重要位置,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们在各类学科竞赛中频频斩获殊荣。本次挑战杯赛事紧扣“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主题,成功鼓舞并驱动了众多青年学子,通过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深入社会观察,不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了创业精神。
  • 为全面了解本学期开学以来的教学情况,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院于10月27日下午在立功楼402报告厅召开了本科生期中教学检查座谈会,校督导朱正伟、杨长春、学术院长陆生礼、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出席会议,学院副院长邱建华主持会议。会上,各班学生代表率先发言,围绕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课程设置、生活条件、就业考研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建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场教师逐一耐心解答。他们表示将认真研究学生意见,优化教学计划与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相关部门也将积极协调解决学生生活问题,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朱正伟结合当前就业形势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时光,夯实专业基础、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班委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精准对接同学需求,做好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学术院长陆生礼教授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参与专业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推动专业知识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的高效转化。本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向教师和管理层反映意见和建议的平台,也为
  • 9月30日上午,我院在立功楼402举办华罗庚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二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执行院长刘伟强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题为《从芯片指纹到后量子密码芯片》的主题讲座。学院副院长徐权主持会议。刘伟强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高能效高安全新兴计算芯片。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微纳电子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空天集成电路与微系统”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纳米技术理事会(NTC)副主席、IEEE TVLSI期刊指导委员会主席、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IEEE AsianHOST 2025大会主席。出版英文专著3部和IEEE期刊100余篇。牵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8届霍英东青年科学奖、华为技术成果转化奖和优秀合作奖等。刘伟强教授的报告从技术背景、轻量级PUF电路、高能效后量子密码电路、PUF与PQC的协同设计、总结与展望五个方面展开,系统介绍了硬件安全领域的前沿进展。他指出,边缘设备由于直接暴露给攻击者,已成为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传统的软件安全方案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威胁,基于硬件的安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他详细阐述了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