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简介

王诤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始建于1981年的基础课部和1992年的计算机学科部,2014年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两学院正式合署办公,成立信息数理学院,2020年更名为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2016年获得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获得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2023年,为了铭记王诤将军为我国无线电通讯做出的卓越贡献,更名为王诤微电子学院2023年,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现有校内硕士生导师5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6人,校外企业导师4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7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教师年度人物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交叉领域)3人,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

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经费累计超过3900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总经费达450余万元;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累计达2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50篇,其中SCI论文280篇,在线ESI数据库热点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56篇,1篇论文获得2019年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省部级科研获奖6项。

学院目前在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办学,具有完备先进的教学、实验、研究设施条件和仪器设备。实验场所总面积13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金额3000余万元。建有1个省级教学实践中心(常州大学-中软国际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石油化工过程关键设备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生物医学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包括微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三个二级学科,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有着密切联系。该学科紧跟光伏材料、微电子、光电子、智能信息等国家“十三五”重点领域的发展步伐,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本学科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团队与人才建设、实验室建设,形成了生物电子学、低维材料电子学、光电子学与光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多个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研究方向。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强力支撑,而且与石化、材料、信息、装备等相关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科技创新实力强、社会服务领域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鲜明特色。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

电子信息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涵盖了集成电路、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过程控制等方向,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常州大学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0个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于2010年和2015年相继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常州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紧密结合石油化工行业背景和江苏省经济发展需求,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本学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任务,以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可从事电子信息专业科学研究、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长期为江苏省和石油石化行业输送大量人才,并与安庆石化、中科院先进制造研究所、铭赛机器人、国光信息等单位等长期保持合作,建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16个。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首批设立的一级学科,是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学科,充分体现了国家解决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的战略意志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在目前已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含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集成纳电子科学两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与优势

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

研究领域:面向未来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应用的自主可控核心芯片需求研究新型智能电路建模理论与方法、电路设计与集成关键技术,包括智能感算电路架构、电路设计、接口协议及控制算法、版图物理设计等,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等学科交叉。

特色优势:在智能感算电路、神经元电路、忆阻形态电路、智能网络等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设计自动化方向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区域新能源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

集成纳电子科学

研究领域:面向半导体关键材料与核心器件的瓶颈问题,研究低维电子材料、柔性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器件构筑材料、物理化学、电子信息等学科交叉。

特色优势:在硅基光集成、超构表面光学芯片、柔性电子芯片、功率集成器件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培养集成纳电子科学方向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支撑在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行业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