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凌教授课题组:采用高密度脑电分析全身麻醉期间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初步研究

作者:发布时间:2021-11-03

论文题目

全身麻醉期间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分析:高密度脑电图研究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alysi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A high-density EEG study

论文简介

麻醉监测的深度有助于指导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药的应用,但传统的2-4通道脑电图(EEG)监护仪由于空间分辨率低、算法不理想,在监测意识状态方面存在局限性。本研究对24例接受异丙酚、七氟醚、氯胺酮三种全身麻醉的受试者进行了麻醉前后256通道高密度脑电信号进行了记录,并用EEGLAB 14.0对原始脑电信号进行了预处理。利用传统的相干分析(CA)方法和一种新的稀疏表示(SR)方法对功能连通性(FC)进行分析。计算麻醉前后的网络参数、平均聚类系数(ACC)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ASPL)。结果表明,SR法在额叶皮质、枕叶皮质和全脑网络中的FC差异更为显著(p<0.05)。相反,CA在整个脑网络中很难获得一致的ASPL(p>0.05)。此外,SR计算的三个麻醉组的全脑连接ASPL均增加,可作为全身麻醉药引起意识丧失(LOC)的一个统一的EEG生物标志物。因此,基于SR分析的FC分析在区分麻醉诱导的LOC和清醒状态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1 丙泊酚、氯胺酮或七氟醚麻醉前后功能连接的稀疏表示

作者简介

毕卉,博士,讲师,常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邹凌教授课题组成员;曹书梅,硕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主治医生,张军主任课题组成员。严瀚莹,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密度脑电信号处理,邹凌教授硕士;姜忠义,博士,副教授,常州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邹凌教授课题组成员。邹凌教授和张军主任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邹凌,博士,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脑机接口等领域研究,近年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Brain and Behavior》、《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及《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张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Advances,Anesthesiology,BJA以及NeuroImage,HBM等国际知名杂志上的SCI论文三十篇。

网上链接/发表证明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9462471

 

此研究工作受人机智能与交互国际联合实验室、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No.20Y11906200)等基金资助。

期刊简介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TCBB)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出版,是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当前影响因子为3.71,CCF B类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