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 为切实做好学期末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暑假期间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全院师生生命财产安全,7月4日,学院副院长邱建华亲自带队,组织开展了暑期前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并就假期安全工作进行部署。本次检查紧密结合学院日常运行实际,通过查、看、问、记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全方位排查:一是实验室基础管理情况,包括环境卫生、功能区划分、设备摆放等;二是重点环节管控,涵盖用电规范、消防设施、危化品管理等;三是公共区域安全隐患。检查发现,各实验室总体安全状况良好,针对发现的个别隐患问题,检查组现场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要求立行立改。
  • 2025年6月23日下午,学院在立功楼404召开2025年盐城片区本科招生宣传工作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吴青玲出席,党委副书记韩福东主持,全体招生宣传教职工参会。 会上,吴青玲介绍了学校招生宣传的各项政策,要求大家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深刻认识到招生宣传是提升生源质量的关键抓手;要精准宣传发挥优势,深刻认识到招生宣传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坚持长效推进,巩固阵地,深刻认识到招生宣传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工程。全体人员要严格遵守招生宣传纪律,与学校品牌形象建设紧密结合,严守宣传规范、优化传播方式,主动适应新形势,创新宣传策略,凝聚合力,推动招生宣传工作提质增效,为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生源保障。 韩福东强调,各片区间要加强联络协调,及时通气补位,丰富宣传手段,讲好常大故事。同时邀请几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代表分享招生经验。 本次会议让全体招生宣传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学校最新招生政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专业的服务惠及广大考生和家长,为后续的招生宣传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打好基础。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我院于2025年6月集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月专题活动。本次活动以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应急为主题,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全面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6月18日,学院实验室中心副主任郭华飞为化学类实验室的本科生、研究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三大重点:一是系统梳理学院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与安全管理现状;二是深入讲解危险化学品分类存储、规范使用等关键环节;三是详细解读实验室安全自查流程与日常检查标准。郭华飞结合典型案例,生动阐释了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处置要点。理论培训结束后,学院随即在立功楼116实验室组织实战演练。演练采用情景模拟+专家指导的方式,重点训练学生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通过手把手教学、一对一考核,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熟练掌握基本安全技能,真正做到懂预防、会处置。此前,学院于6月9日召开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吴青玲、分管副院长邱建华带领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及教师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月启动会,并就本次活动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将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个实验环节、每位师生员工。
  •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专业认知,促进院校交流合作,6月11日上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马晓华教授莅临我院,为王诤班及集成电路专业学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芯系国家,科技强芯——集成电路芯片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报告中,马晓华教授以时间为主线,系统梳理了集成电路产业从起源到蓬勃壮大的演进历程。他援引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与当前面临的瓶颈挑战,并重点聚焦后摩尔时代半导体行业的破局之道。马教授勉励在场学子把握时代机遇,在集成电路领域锐意进取,力争取得更大突破。本次报告内容翔实、视野开阔,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投身国家集成电路事业的热情与使命感。与会学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所学专业的未来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院将持续邀请专家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助力培养集成电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2025年6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名单。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联合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博敏电子有限公司成功获批“江苏博敏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经企校联合申报、设区市初选推荐、形式审查、专家审核、综合审议及网上公示等程序,此次共评定20个省级大学生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江苏博敏电子有限公司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28000平米场地,每年从工资总额提取1.5%作为培训经费用于人员培养提升。公司设有三个培训室,共计300余平米,可同时容纳400人左右培训。基地设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中央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研究中心,配备扫描电子显微镜、推拉力机、绝缘电阻测试系统、ASM全自动焊线机、三维显微镜等试验设备用于培训教学。学院将与江苏博敏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深入合作,构建“企业主导、学校主责、学生主体”的协同体系,推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与实训资源,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同时,推广“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模式,将企业车间转化为教学场景,强化生产性实训功能,助力本科高质量人才培养。